盘点你的交友圈!公关专家实测发现1结果:朋友越多「收入就越高」
我们进行了一场“数朋友练习”的实验,参与的课程学员共有20个人,每4人随机分成1组。我请他们马上在规定时间内统计出自己的好朋友数量,把结果公布在黑板上,接着写上自己当前的收入区间,然后画出一条对比曲线,从中发现数量与收入的对比关系,并将结果记录在机构的资料库中。
延伸阅读: 越要好的朋友越要保持距离?公关专家揭「关键1点」让距离产生美
朋友数量与收入正相关 第一组参加的学员,资料如下。
哈利朋友数量:9个;好朋友数量:2个;年均收入:2万5千美元。 汤姆朋友数量:17个;好朋友数量:4个;年均收入:4万2千美元。 麦克朋友数量:25个;好朋友数量:6个;年均收入:7万美元。 休斯朋友数量:80个以上;好朋友数量:11个;年均收入:20万美元以上。 从对比资料中可以看到,随着朋友和好朋友的数量增多,年均收入也呈现上升的趋势。在分析这些学员的工作时,我们也惊讶地发现,工作性质与朋友数量也存在正向关系,即:工作越好,好朋友越多,收入也就越高。
哈利是个超市送货员,已有8年工作经验,性格和善且受人欢迎,但他平时接触的人不超过20个,因此朋友数量在10个左右浮动,好朋友也只有2个。
他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,每年最多攒下2千美元左右的存款。在这种状态下,哈利认为自己和家人根本生不起病,一旦身体有恙,就得向朋友借钱。此时他才发现,身边的好朋友也和自己一样,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帮忙周转。
汤姆的情况比哈利好一些。他在一家广告公司担任业务员,只工作5年,业绩还不错。因为职业的缘故,他的社交圈虽然较大,但职位让他的朋友还不是太多,称得上好朋友的也只有4个。他对目前状况虽不太满意,却也无力改变。就像他说的:“我可能要做一辈子业务员了。”
至于收入方面,汤姆的年薪足以负担家庭开支,但他和家人没有多余的年假,也拿不出钱出国旅游。平常周末放假,他只能和家人一起待在25坪的房子里,看看电视,或到附近免费公共场所活动。对我们而言,这算是一个幸福而知足的家庭。
麦克的状况比前述2位好很多,除了朋友数量增加,他的年收入也增加了约3万美元。这反映在他的生活品质上,几乎整整提高了一个层次。但与休斯这种朋友众多、收入高达20万美元的人相比,麦克就不算什么了。
休斯就是那种从朋友资源中受益颇丰的人,他甚至说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朋友,因为数量实在太多。当我们请教他1年有多少次聚会时,他只给了一个大概的数字:“1年至少有3、40次吧!”
延伸阅读: 不用花心思经营的友情,才是最好朋友!用成就自我敬“友谊长存”4字
好朋友还是坏朋友? 其实,每个人都需要朋友,但朋友有益友和损友之分,就像孔子曾经说过:“益者三友,损者三友;友直,友谅,友多闻,益矣;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损矣。”并不是每个朋友都能为我们带来正能量,结交朋友时,我们要有以下几点认知:
第1:多积累对自身有益的朋友
什么是对我们有益的朋友?他们喜欢讲真话,愿意对你讲真话;他们个性宽厚,能在恰当的时候体谅与原谅别人的失误、错误;他们见识广、知识渊博,能在知识和学习的层面提供你帮助,而不是把你拉到和他一样低的层次。
第2:远离对自身无益甚至有害的朋友
对于“有害”的朋友,人们有各自的标准。例如:有位纽约客曾说,不肯借钱给他的人就是坏朋友,一旦朋友不愿意借钱,他就发誓跟对方绝交;还有些人把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称为坏朋友,恨不得马上与对方断绝关系。
但在我看来,对自身无益而有害的朋友大体可分为3种:
第1种人软硬不吃,有特殊的偏见,不经意间就认定你得罪他,而且不肯原谅你。 第2种人则特别软弱和依赖性强,他们缺乏主见,对你一味迎合,完全提不出有益的建议,也不能坚持正确的意见。 第3种人是那些擅长拍马屁的家伙,这些人通常成事不足、败事有余,和他们交往完全没有任何好处可言。
第3:远离不宽容和有不良嗜好的朋友
不宽容的人心胸狭窄,稍有不顺遂就怪罪于他人。而且这种人总会对你有所要求,一旦你在情感上或物质上无法满足他,你们之间的友情可能就立刻走到尽头。就像前述的那位纽约客,只要朋友不肯借钱,他就和对方翻脸,视对方为敌人。
这类人往往还具有软弱的个性和很强的依赖性,与他们长期交往肯定会让你感到疲惫不堪,倘若你流露出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想法,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主见,他们可能就会认定你抛弃了他们,或断定你背叛了双方的友情。
至于那些有“特殊嗜好”的朋友,诸如吸毒、赌博等坏毛病,我们更应该远离他们,因为这些“嗜好”对任何人来说,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,一旦你和这样的人成为朋友,也可能会染上这些不良嗜好。
总之,在我们的生活中,朋友其实并不是越多越好,重要的是多交益友,不交损友,才能从朋友身上学到真正的知识,明白实用的道理,比如如何为人处世和怎样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汲取积极的力量等等。
你也是好朋友的“好朋友”? 最后,我想留给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是:“你也是最要好那位朋友的‘最好朋友’吗?”好好想一想这个问题,你会对朋友产生不一样的理解,并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。
以我自己为例,对这个问题就有很深刻的体会。在香港工作期间,我曾经和一位姓孙的同事关系很好。我们在同一个部门,每天一起跑业务、见客户和应酬,又租在同一栋公寓。有一次,我在经济上遇到一个大困难,还没到公司的发薪日,便想向孙先生借一些钱度过难关。
“孙先生,我暂时遇到一些困难。你现在有2千港币吗?可否借我急用,过2个星期就还给你。”我开口借钱时,其实信心满满,因为“我认为”孙先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。交情这么好的哥们儿,他一定不会拒绝我,甚至会毫不犹豫马上借钱给我。
开口之际,我在脑海中还浮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:孙先生用最快速度把钱领出来交到我手上,告诉我爱用多久就多久,没有还钱期限。但是,事实非常残酷。结果孙先生没有借我钱,我们的关系也变淡了。他并没有当我是他最好的朋友,只是一个普通的同事。后来,我从事公关领域的工作后,就时常反思这件事,并开始思考一些问题。
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误以为自己跟某一个人是朋友,甚至是最好的朋友? 我们知道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朋友到底是谁吗? 我们为什么对于一些无法确定的模糊关系,却表现得过于乐观? 我们如何确认哪些人是自己的好朋友,甚至是最好的朋友?
这4个问题所代表的就是对朋友的认知。你必须具备这样的理性认知,数一数、测一测自己到底有多少朋友。或者说,把你视为朋友的人究竟有几个?解决了这个问题,跨了这个阶段,我们才能谈到如何巩固朋友关系,并结交更多的好朋友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dazhehui.com/jiaoyou/pdndpyq07144/